为加强与省外高校深入交流合作,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和资源共享,助推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在青岛大学与我校签署对口帮扶协议的基础上,两校长期开展交流生学习项目。2025年9月6日,来自我院的张敏同学和罗浩婷同学获此机会,踏上了前往青岛大学为期一年的交流访学之路,以下是两位同学的精彩分享。
张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学生
从贵州群山的怀抱到黄海之滨的青岛,两千公里的距离,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跨越,更是一次心灵的迁徙。2025年9月,当我背上行囊踏上齐鲁大地,湿润海风扑面而来,与记忆中贵州山间清风是如此不同。那一刻我明白,一段崭新的旅程正在展开。
初到青岛大学,老师们的殷切关怀,耐心指导,每一份温暖都让我这个异乡学子倍感亲切。犹记得与同学们分享蛋糕时的欢声笑语,也难忘老师们临行前的句句叮咛——这些来自贵州的温情,跨越遥遥千里,在我心中生根发芽,成为我在青岛勇敢前行的力量。
在青大马院,我遇见了一群可敬又可爱的老师们。他们学识渊博,又平易近人。课堂之上,思想的火花此起彼伏,碰撞出最动人的风景;课后时光,他们又总是耐心细致地为我们答疑解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微格教学实践。同学们自由组队、录制课程视频,在交流切磋中共同成长。那些新颖的AI课件设计、精心制作的动态演示、恰到好处的经典引用,无不展现着教学的无限可能与独特魅力。而老师们的点评更是鞭辟入里——从课堂导入的角度选择,到一句过渡语的精心打磨,乃至对未来教育之路的温暖指引,都让我深刻领悟:一堂有生命力的思政课,应该是知识与温度的美妙结合。
青岛大学的学风同样令人动容,处处践行着“明德、博学、守正、出奇”的校训精神。每当夜幕降临,自习室与图书馆依然灯火通明,俯首研读的身影随处可见。走廊中整齐排列的桌椅,堆叠的不仅是层层书籍,更是学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与理想的坚守。而路旁张贴的“光荣榜”,则如一面面旗帜,无声传递着榜样的力量。这般浓厚的学习氛围,仿佛一股温润而坚定的气流,悄然浸润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康有为先生笔下的青岛,如今我真切地生活在其中。闲暇时体验“‘哈’啤酒,吃蛤蜊”的市井烟火,感受这座海滨之城独有的魅力。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正如那无垠的大海,让我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感谢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给予我远行的翅膀,让我能够跨越山海;感谢青岛大学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温暖的育人环境,为我展开一片崭新的求知天地。这段双校共育的宝贵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教育理想——我愿以山一般的执着守护教育初心,以海一般的胸怀拥抱时代潮流,在未来的教育路上,让真理的种子在更多年轻心灵中生根发芽,让思政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青春的梦想。
罗浩婷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学生
初到青岛,环海美景让人沉醉;走进青岛大学,师生热情,学风浓厚。课堂上,老师不仅悉心授课,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校园里,楼道考研桌椅和道路背书椅充满浓浓的学习氛围。一年交流时光短暂,我会珍惜在青岛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努力汲取养分,不断成长。
此次青岛大学交流之行,不仅是两位学子个人成长的宝贵契机,更是两校深化合作、共育人才的生动实践。未来,我院将持续依托交流项目,为学子搭建更广阔的学习平台,让更多青年在跨校交流中拓宽视野、增长才干,以青春之力续写两校合作新篇章,为教育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图文/张敏 罗浩婷 一审/ 李佩桓 二审/王维江 三审/杨成友

张敏在青大

罗浩婷在青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