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年10月27日
地点:逸夫楼518未来教室
主持:张玉胜
人员:吴在东、秦红平、施承成及基础专题教学团队成员
议题:曹颖老师进行《微幸福——大学生的幸福观》专题的说课
专题导入:
“让你感到最幸福的一件事”的问题设置,参与到专题的讨论中来(每组一个同学),同时和学生分享一个小故事“你能帮帮这位老太太吗?”引导学生感悟到:幸福其实很简单,只要拥有积极的心态和情感就能感受到幸福。进入今天的专题教学。
微幸福——大学生的幸福观
基础教研室 曹颖
一、何谓幸福
幸福的定义:幸福,(happiness)是指一个人的需求得到满足而产生喜悦快乐与稳定的心理状态。
通过这一界定让大家认识到:
1、幸福不是一个固定的实体 ;
2、幸福是相对的 ;
3、幸福由众多的幸福因素构成 ;
4、一般讲,幸福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 。
进而引申出微幸福的含义。只要是某种,能让你的内心世界感到温暖、舒畅有安全感,便是微幸福。
二、幸福与不幸福
请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写下你认为你现在最幸福的一件事和最不幸福的一件事。(匿名方式)根据学生的陈述,结合《为“去有水的地方”而读书》案例(并呈现相关画面)进行对比分析。
“国家级贫困县会宁是甘肃省的教育大县和高考“状元县”,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经为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5万多名优秀学生。该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说,会宁县在教育上没有高招,经验就是十二个字:“家长苦供,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这十二个字造就了甘肃教育界独特的“会宁现象”。图为2009年10月24日,孩子们抬着水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清晨,王琼抬着水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我的理想就是要考上大学,以后到城市去生活,去一个有水的地方。” 今年10岁的王琼道出了“会宁现象”背后的动力。她出生在会宁县北部山区八里湾乡团结村贺山社,生于斯,长于斯,而志在有水的远方。”
通过对比分析,再呈现“你那点痛算什么”的相关材料,让学生沉默中感受。并进行如下总结:
1、平等而客观的看待幸福与不幸 ;
2、痛苦使快乐更快乐,不幸使幸运变得幸福 ;
3、幸福与不幸相互转换 ;
4、不幸中的幸福,幸福中的不幸 。
三、建立幸福人生的方法
通过“乙武洋匡”和“斯蒂芬·威廉·霍金 ”两个人物案例的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在用李开复的人生定理:“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有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有智慧去分辨两者的不同 ”和大家分享。同时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和“上帝咬过的苹果”出发,引发思考。
和大家分享如何采集幸福和幸福是易碎品
如何采集幸福
1、谦虚宽容;2、用心思考;3、善良诚实;4、乐于奉献;5、知足常乐
幸福是易碎品
1、过度的欲望——毁掉你幸福的野兽;
2、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太严苛;
3、虚荣心作祟,太在乎别人的眼光,不知道自己为谁和为什么而活;
4、抱怨。
讨论:
以后有能力了,想要买房还是旅行?
李嘉诚富可敌国,但是他87岁了还天天上班,这种生活是你想要的吗?
视频分享
总结,结束专题教学。
对说课的意见建议:
主持人:请自己对自己的说课进行评价。
曹颖:对本专题的此次说课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如缺少内容上的深度,重点不是很突出,准备不是很充分等。希望大家多给我提出意见,在本周五(10月30日)重新再说一次。
潘媛:PPT上有个别错字,作为大学课堂而言,理论性不足。
张晓娟:大的框架不清晰,需要进一步明晰,内容有些散。
程强:对于幸福和快乐如何区分?(如果学生提出该问题)
石磊:给人更多的是“心灵鸡汤”,理论深度不够。幸福原本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开始你就给幸福下了个定义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该把幸福的理解回归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中去,真正要获得幸福还是要从提高自身的修养开始。
张玉胜:思路不够清晰,理论的力量不足,准备不够充分,中心不够突出,同意石磊的建议。
吴在东:教研活动的形式非常好,曹颖老师也非常虚心,大家很真诚,提出的意见很实在;同时在内容上可以更丰富,挖掘应有的深度。对于这一专题教学,作为老师你能给学生什么?幸福的真谛为何?是否可以思考。
秦红平:首先感谢吴老师的参与。说课形式很好,建议多开展这种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
教研室建议:
本次说课,从组织到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参与,案例的分享等环节设计得非常好,但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深度不够等问题。同意曹颖老师对微幸福——大学生的幸福观专题进行再次说课。

曹颖老师正在说课

对曹颖老师的说课进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