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夯实学生专业基础,拓宽学术视野,马克思主义学院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思政黔行”教学实践周期间,学院许涛、马乐、施承成三位教师先后围绕不同主题,为2024级学生开展专题讲座。
11月3日下午,许涛老师在明德楼423开展《孝与人生·漫谈(一)》专题讲座。他从跨文化视角指出,“孝”是中国特有的综合性伦理,西方无直接对应概念;通过“鸦反哺、羊跪乳”与黑猩猩无养老行为的对比,说明孝为人类独有。他介绍了孝的“经验说”与“先验说”。许涛老师认为孝兼具先天理性与后天经验属性,既具有人类道德普遍性,也包容文化差异。
11月4日上午,马乐老师以《科技平权时代对技术自主性的再思考》为主题开讲。她指出,科技资源长期为权力阶层垄断,工业化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导致“技术异化”。技术具有自主性发展逻辑,在算法推荐、自动驾驶、基因编辑等领域常出现人类意志难以完全控制的情况。她认为,人工智能推动了科技平权,但也带来失业等挑战,应通过制度规范与伦理引导,构建人与技术的共生关系。
11月10日下午,施承成老师带来《〈共产党宣言〉与新时代青年信仰》讲座。她以《共产党宣言》为核心展开,点明这部1848年的经典以历史唯物主义阐明阶级斗争规律,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科学指南,也指导着中国共产党从弱小走向壮大。她强调,新时代青年需要从《共产党宣言》中锚定信仰——领会其“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精神内核,将这份跨越时代的真理,转化为学业实践里的责任与行动,以信仰驱动个人成长、助力社会进步。
本次实践周专题系列讲座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教学实践要求的重要举措,三场讲座分别聚焦伦理文化、科技哲学、青年信仰与理论指引等领域,内容紧密贴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方向,为学生搭建了理论学习与学术交流的平台,助力学生深化专业认知、提升综合素养。
图文/邰秀芳 一审/高飞 二审/陈祖召 三审/杨成友

许涛老师讲授

讲座现场

马乐老师讲授

讲座现场

施承成老师讲授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