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我院教师参加四川大学2021年第55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

   时间:2021年07月19日 21:46 [ ] 浏览次数: 来源: 视力保护色: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持续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练就过硬的教学科研本领,7月12日至18日,我院教师一行31人在四川大学参加了2021年第55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活动。

实践研修从映秀镇抗震救灾纪念馆到天全红军村、泸定桥到成都烈士纪念馆,路线浓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参加实践研修的教师驻足于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前,认真听取讲解员的讲解,感叹于红色中国的伟大生命力,感动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艰辛历程。在为期一周的研修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参训教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认真的学习态度圆满完成了各项学习任务。

一场“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与启示”的专题报告,诠释了中华儿女面对自然灾害,凝聚成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强大合力投入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伟大战斗。教师们前往汶川大地震震中遗址漩口中学、北川老县城地震遗址进行现场教学,缅怀在汶川大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牺牲的英雄。献花缅怀后,一堂“邱光华机组成员暨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震救灾中的英雄故事”的微党课在震中纪念馆外举行。走在地震遗址中,仍能感受到灾难来袭时的惨烈。危急时刻的生死救援,面对灾难的大爱无疆,全国上下的齐心协力,以及震后重建的相助守望,这些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比灾害本身更应该被铭记,正所谓大灾有大爱,就像漩口中学上空至今依旧飘扬的五星红旗,让所有的中国人见证了自己背后强大的祖国与人性的光,地震无情人间有爱,人间大爱感动天地。

重走红军路、再过泸定桥。全体教师前往天全县红军纪念馆、天全县红军村,重走红军当时走过的路,感受当下以红军文化为核心的田园综合体。跨过泸定桥,又重走长征路,全体教师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敬献花篮,随后参观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泸定桥高且险,大渡河水流湍急,枪火凶猛,22名勇士义无反顾,面向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前进再前进,终于夺取了泸定桥。教师们深刻感悟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奇、绝和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重大意义。

重温革命文化,瞻仰烈士遗迹。教师们到成都市烈士纪念馆、保路运动纪念碑开展现场教学,让教师们了解近百年来成都革命斗争发展的轨迹,也了解了英雄人物悲壮动人的斗争情节。纪念馆陈列了辛亥革命时期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期等六大不同时期近千余位革命先烈的斗争史实,以及“5·12”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情况的专区。

7月18日,研修活动结业仪式在四川大学举行,我院副院长陈祖召向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研修活动的精心准备和热情接待表示感谢,他认为本次实践研修活动是提升思想认识、强化理论武装、加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给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和生动的教学案例。全体教师要通过研修进一步明确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将本次研修的所学、所观、所感运用于日后的教学、科研等工作中去。

坚定理想信念,永葆初心使命。此次参训教师纷纷表示,研修的过程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坚定理想信念、铭记初心使命的生动课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牢记使命担当,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着力弘扬中国精神。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定会把此次研修的所见、所感有机地融入课堂,将带回的一手素材转化为教学资源,讲好先烈故事,讲好理想信念,讲好抗震救灾精神,传承初心与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参训教师合影



上一条:我院教工党支部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组织生活会
下一条:我校教师参加“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思政课教学创新联盟成立大会

文章下载】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