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促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不断丰富教学资源,增强教学自信,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11月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赴中国天眼开展南仁东事迹馆开展“讲好中国故事 传递中国声音”为主题的实践研修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杨成友,党委委员、副处级组织员周昌霖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上述实践研修活动。
南仁东事迹馆系统展示了FAST建设过程中南仁东先生及其团队创造、奋斗、团结拼搏的艰苦历程,以及贵州人民积极服务中国天眼建设过程中的精彩故事。为了给“天眼”选址,南仁东用了22年时间,带着团队对1000多个洼地进行比选,又实地走遍上百个窝凼,最终决定选址在贵州。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南仁东先生为FAST工程的推进、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身患重疾仍坚守奋斗在第一线,为“中国天眼”这一国之重器奉献了终生。
参与实践研修的教师纷纷表示,思政课既承担着知识教育的职责,也肩负着认同教育的使命,我们有责任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在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在故事中讲清道理,在说理中赢得认同,有助于激发学生更好的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实现思政课教学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从而更好地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作用,有效引领大学生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进。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坚持守正创新、系统谋划,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一是以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以内涵式发展为手段,推动学科发展、课程规划、师资队伍等方面改革,努力打造“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的金课。二是立足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充分挖掘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等思政教育资源,构建全校上下联动、校内校外互动的德育共同体,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将校院的优势聚合为育人育心、培根铸魂的力量,让思政课与国情、省情结合,让鲜活的例子与深厚的理论贯通,让思政课 “接地气”、“冒热气”的成为常态。三是着力打造一支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水平精湛、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组织教师赴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开展暑期研学,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使命感、认同感、获得感,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提升教学实效。
通过不懈努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贵州省第二批省级重点马院,荣获贵州省思想政治理论课金凤”名师工作室1个,贵州省学术先锋号1人,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金师”(教学名师)1人,贵州省思政年度人物1人,贵州省廉政教育优秀教师1人,获批省级“金课”4门,省委组织部“好课程”4门,一批青年教师在贵州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比武活动、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活动中斩露头头角,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图文/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杨成友

教师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