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贵州师范学院“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实践宣讲团深入毕节市海雀村农家院落、田间地头,紧扣“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主题,开展了一整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理论宣讲实践活动。
上午:沉浸学习中感悟,实地场景里开讲
宣讲团成员首先跟随基地教师,开启了沉浸式学习之旅。在海雀记忆展区,从杈杈房、土墙房到泛黄的植树笔记、磨凹的锄头,无声的展品讲述着文朝荣老支书战天斗地的奋斗史。在文朝荣精神陈列馆和警示林教学点,历史的画卷在烈日下铺开,学子们深刻体悟到“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力量。走进文朝荣故居,斑驳的土墙、破旧的马灯、手写的日志、补丁蓑衣,诉说着老支书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品格。
学习之旅也是宣讲的现场。宣讲团成员黎昕然、潘姿伊、雷智利抓住契机,分别在海雀记忆院坝、警示林旁和文朝荣故居前,面向参观游客开展青年微宣讲。她们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生态优势转化发展优势等主题,将理论融入现场感悟。“文支书的‘抓实干’三字,真真切切体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做实事、谋福祉的初心。我们要以他为镜,练就真本领!”雷智利同学在故居旁的宣讲中动情地说。
下午:乡音传情话振兴,同心共筑中国梦
为推动理论宣讲更“接地气、聚人气”,下午,宣讲团成员黎昕然、张敏组成“理论宣讲二人组”,在海雀基地,以“方言+普通话”双语形式,与当地彝族、苗族同胞围坐畅谈。宣讲紧扣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气氛热烈。
乡亲们踊跃分享:彝族老人讲述采摘“生津草”增收的故事,苗族同胞展示苗绣披肩承载的文化密码。宣讲团成员认真倾听,并巧妙地将新思想融入现场交流。当老人提到“生津草”带来好收益时,宣讲员黎昕然顺势接过话头:“阿伯,您这‘绿色银行’采得好啊!这正应了总书记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们守护好生态,好日子就像这生津草,节节高!” 宣讲团成员表示,这正是将思政专业知识“润物细无声”般融入宣讲实践的生动尝试。活动尾声,成员刘琪带领全体师生与村民高唱《大中国》。激昂旋律中,民族服饰与青年学子的红色文化衫交相辉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民族团结情与爱国情怀激荡心间。
此行是学院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宣讲团以青春之名,在海雀的林海间领悟思想伟力,在田间地头传播党的声音,用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青年理论宣讲者的使命担当。
图/龙婷 文/黎昕然 一审/李佩桓 二审/王维江 三审/杨成友

宣讲团到文朝荣精神陈列馆参观学习

队员黎昕然在海雀记忆院坝作微宣讲

队员潘姿伊在警示林教学点作微宣讲

队员雷智利在文朝荣故居作微宣讲

与村民面对面开展互动式宣讲现场

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