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下午,海雀村“希望小课堂”里传来阵阵清脆童声。贵州师范学院“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实践宣讲团的队员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课件,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 “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共同行动” 的号召,在这里开展主题为“声润童心・普韵童行”的推普实践课堂,将普通话学习与民族文化传承、家乡发展故事巧妙融合,为彝族苗族小学生们搭建起一座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语言桥梁,让该课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 “实践阵地”。
PPT屏幕上切换着海雀村的今昔画面,主讲队员雷智利指着30年前“荒坡秃岭”的老照片提问:“这是过去的海雀,大家用方言怎么称呼这片山坡呀?”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应后,队员笑着竖起大拇指:“说得真好!现在我们试着用普通话说——‘荒坡’!”随着画面切到如今郁郁葱葱的林海,队员继续引导:“以前是荒坡,现在变成了森林,这就是海雀村的大变化!”从 “火把节”“苗绣” 等民族文化符号,到 “植树造林”“奋斗” 等承载家乡变迁的关键词,队员们以图片为窗、以情景为桥,让普通话学习不仅成为语言沟通的启蒙,更化作触摸家乡奋斗史、感知民族文化魂的纽带,让抽象的语言符号在时代变迁与文化传承的维度中变得鲜活而厚重。
“我传给文娇,种一棵松树!”“我传给彭虹瑞,我们一起建设家乡!”“情景剧场”里,两组孩子以语言为媒传递着虚拟的“树苗”与“苗绣”,稚嫩的童声中,是对“团结”“奋斗”的朴素践行。苗族女孩蒋瑶望着想象中的苗绣纹样,认真向“游客”介绍:“这是苗族的苗绣,花纹像咱们海雀村的森林一样美。”彝族男孩文东指着画作说道:“我画了火把节,还有文爷爷种的树,家乡会越来越美。”孩子们用刚学会的家乡词语,把民族文化的璀璨与家乡的奋斗故事编织成歌,让语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纽带,更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互动中悄然扎根。
当改编版《薪火儿歌》的节奏响起,孩子们跟着队员拍手齐唱:“松树绿,新屋亮,海雀村变了样!文爷爷,种树忙,奋斗精神不能忘!”活动结束时,夕阳透过窗户洒在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上,《未来海雀》里的绿色山林与《多彩海雀》中的民族图腾交映成趣,恰似生态振兴与文化传承在童心深处的交响。队员潘姿伊在实践日志中写下:“当孩子们能用普通话流利讲述家乡的美,语言就不再只是沟通工具,而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乡村振兴的火种。”这场浸润着民族情怀的推普课堂,不仅让普通话在童心生根,更让文化自信与爱乡情怀在互动中悄然生长——乡村振兴最动人的 “未来叙事”。
图/陈鹏辉 文/雷智利 一审/李佩桓 二审/王维江 三审/杨成友

雷智利以海雀村今昔对比图进行讲解

鼓励小朋友用普通话参与游戏互动

雷智利与小朋友共绘《多彩海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