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在学院智慧教室开展新学期第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雷敏、马业勤、施承成、秦红平、张静共计五位老师参加了此次集体备课活动。
马业勤老师以最近要在课堂上讲述关于洋务运动主题的教学与教研室其他老师进行了交流。马业勤老师从洋务运动的“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口号开始讲述。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部开明官僚,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向西方学习。清政府向西方的学习十分有限,多数只局限于军事科技领域相关的学科,说明当时清政府对西方的学习只是一种局部学习。当时,我们中国的近邻日本则是全面向西方学习。其结果是,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国家整体实力尽管有所提升,但并未实现真正富强。甲午一役,便是中日改革的试金石。
施承成老师从义和团运动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学体会。施承成老师认为上课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要传递理性的观点。义和团虽然用生命和鲜血在抗击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笼统排外、迷信鬼神的行为确实不值得学习,更不能以爱国的名义毫无差别对外国人施以暴力。
张静老师从近代中国的两个主要矛盾切入分享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对近代中国两对主要矛盾的分析得出结论,即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就必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秦红平老师在分享自己讲述太平天国运动内容时的教学思路时认为,洪仁玕所著《资政新篇》中的制度设计,虽然不切合当时太平天国的实际,但却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因此,太平天国起义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起义新的历史特点。
此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加深了老师们对教材的理解,更为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新思路。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课程将更好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脉络,明确中国近现代史主线。
图/马业勤 文/马业勤 一审/马业勤 二审/王维江 三审/杨成友

秦红平老师进行教学分享

施承成老师进行教学分享

张静老师进行教学分享

马业勤老师进行教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