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大会要求打好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硬仗。近日,记者就我省如何聚力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采访了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友。
记者:教育是改变贵州、挖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近年来,教育给百姓带来越来越多的获得感。下一步,我省将如何更好地推进教育扶贫?
王凤友:“教,政之本也。”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把教育作为拔掉穷根的治本之策,努力让百姓有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在学前教育方面,重点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贵州省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实施意见》,提出2017年至2020年,每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000所,到2020年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兜网底、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义务教育方面,多举措推进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实施全面改薄项目,新建、改扩建一批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同时,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深入实施“互联网+教育扶贫”,加大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高中阶段教育方面,重点发挥职业教育是脱贫致富“直通车”的作用,加大对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子女招生力度,办好职业教育“威宁班”“赫章班”等精准扶贫班。高等教育方面,拓展和深化“省属院校帮百村”行动,发挥全省高校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帮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并产业化,帮助贫困地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落实高校招生倾斜政策,提高农村和贫困学生进入普通高校的比例。
记者:“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政府的庄严承诺。那么教育系统是如何落实学生资助政策,为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解决后顾之忧?
王凤友:一是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各学段全覆盖。二是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政策。2015年以来,已累计发放资助资金21.27亿元,资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69.43万人次,实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严格落实全省脱贫攻坚秋季攻势行动令。三是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为基本特征的“贵州特色”农村学生营养餐,覆盖全省87个县(市、区),每年惠及380万农村中小学生。
记者: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我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凤友: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育的薄弱环节在农村,农村学校的短板是缺乏优质教师。为此,我们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出台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措施。2006年以来,全省共招聘8.85万名特岗教师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设立8个省级教师发展中心,882个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国培计划”培训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近50万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积极引导教师争做“四有”“三者”好老师。与此同时,我省还加强对乡村教师的关心关爱,惠及农村教师近20万人。全面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惠及18万农村教师。引进1500多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省委、省政府带动各级党政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记者:前不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的意见》,要求从今年9月起,全省所有公立学校(幼儿园)开始签约定向采购贫困村贫困人口常用农产品。请问,省教育厅有何措施?
王凤友:“校农结合”是教育扶贫的创新之举,是助推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这项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涌现了黔南师范学院等对口采购贫困乡农产品的一批典型。我们将动员和要求学校食堂承包人或学校食堂管理者采购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生产的农产品,切实将“校农结合”工作落到实处,以采带产,产销对接,积极探索从“田间”到“餐桌”的直销模式,实现“校农结合”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