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贵州师范学院“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工作实施方案

   时间:2025年11月06日 15:28 [ ] 浏览次数: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视力保护色: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落实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全省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华文化书院协同育人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探索构建“双院协同、优势互补”的育人体系,切实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现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要论述和对贵州“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殷切嘱托,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围绕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合的总体要求,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华文化书院(以下简称“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三年的“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整合学校资源,逐步构建起协同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党建引领、机制协同、文化赋能、品牌创优”的工作格局,打造具有贵州师范学院特色的“马院+书院”育人模式,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底蕴,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加强对学生价值塑造和思想引领,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为贵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良好道德品质、扎实专业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组织领导

成立“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和督促“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工作,确保工作落实落地。

长:战

副组长:王蜀黔、赵守盈、高勇、邹晓青(常务)、杨璇、陈真波(常务)、潘运、罗光杰

: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组织部、党委统战部、党政办公室、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校团委、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质评办、发展规划处、国资处、计财处、图书馆、历史与档案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党委副书记邹晓青、副校长陈真波兼任办公室主任,党委宣传部部长宋婷禹、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凤、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杨波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四、重点任务

(一)进一步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

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进一步夯实省级重点马院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品牌、在贵州省内有影响力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以中共党史党建学硕士学位点建设为目标,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以政治过硬为首要标准,加强马院班子建设,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力争每年引进1-2名高层次人才,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培训和实践研修成效。切实抓好思政课建设,通过开展常态化集体备课会、教学展示等活动,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为抓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力争3年新增“金师”1-2人,新增“金课”1-2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

协管领导:陈真波

牵头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单位:教务处、科研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研究生院

(二)切实建好中华文化书院

成立“中华文化书院”,作为学校内设的独立二级教学单位,主要职能是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着力浸润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做好中华文化书院的基础建设保障,书院以现有的“印山书院”为主要的办公和活动场所,配套建设中心活动区、讲堂、文化展示区、研习室等。在建设初期,依托文学与传媒学院进行筹建,协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等学院(机构),围绕学科平台、课程体系、师资队伍、育人阵地等方面推进中华文化书院建设。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富有师院特色的,以师道文化为主线,贵州“四大文化”等多源集合的特色鲜明的“1+N”文化融合体系。组建课程教学团队,打造文化涵育课程体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面向全校学生,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公共必修课,不低于 2 学分。采用线下线上、常规课堂同讲座、场馆参观等相结合的授课形式,并随着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华文化书院协同育人工作的深入推进,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选修课程,构建必修加选修的课程体系,不断扩大课程的覆盖面,更好的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协管领导:罗光杰

牵头单位:文学与传媒学院

责任单位:组织部、人事处、教务处、科研处、党委教师工作部、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等学院(机构)

(三)构建“马院+书院”协同育人体系

1.加强管理协同。建立校党委领导、党委宣传部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中华文化书院负责、有关部门和学院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建立协同育人联席会议制度,由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常态化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协同育人工作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校党委统一领导,马院与书院双轮驱动、相关学院和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确保协同育人工作稳步推进、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协管领导:陈真波

牵头单位:党委宣传部

责任单位: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2.推进师资协同。在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的基础上,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师在编制内配足。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严格执行思政课教师考核和准入退出制度,强化教师培训,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师准入退出机制,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师队伍质量。拓宽师资来源,实现师资力量的多元互补、立体支撑和共建共享。从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人文社科相关学院、党政干部和辅导员中遴选优秀教师组建名师教学团队,启动校外选聘文化导师计划,在社会文化、艺术、思政领域聘请优秀专家、学者、名家等丰富和充实导师队伍,打造集思政课专任教师、人文社科专家、党政干部、辅导员、文化导师为一体的“马院+书院”师资共同体,做好协同育人的师资保障。

协管领导:罗光杰

牵头单位:党委教师工作部

责任单位:人事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文化书院、历史与档案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贵州民族教育研究院

3.强化教学协同。立足“面向基层、服务基教”的人才培养定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贵州师范学院“1+N”文化融合体系为核心,构建“思政铸魂+文化浸润”教学协同工作格局。聚焦师道文化主线,融合贵州“四大文化”内涵,着力打造“马院+书院”教学共同体。课程建设方面,联合打造数智金课,开发“思政 + 师道文化”特色课程,纳入省级金课培育计划;教材建设方面,共同编撰融入多源文化的师范生特色教材,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协同申报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与课程;在教学改革中,设立协同育人专项教改课题;将思政教育与师道文化传承融入优师计划学生培养全过程,为培育扎根基层的高素质师资凝聚协同合力,助力贵州教育高质量发展。

协管领导:潘

牵头单位:教务处

责任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文化书院、各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

4.增强科研协同。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以学习研究阐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为己任,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道文化等方面的融合开展研究。用好学校现有的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贵州省牵头单位、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贵州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和省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等平台的资源,联合校内外专家学者,组建“马院+书院”科研共同体,通过建立专项研究项目、专家讲座、学术报告等方式,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每年设立“马院+书院”协同育人校级专项研究课题10项,集中产出一批研究成果。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以高质量科研成果赋能“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实践成效。

协管领导:罗光杰

牵头单位:科研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华文化书院

责任单位:学校各人文社科学院及科研机构

5.深化实践协同。聚焦“大思政课”建设,构建“理论铸魂 + 实践砺行” 双轮驱动格局,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道文化等融入实践育人。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三全育人”和“一站式”社区建设要求,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组建“马院+书院”实践育人共同体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着力打造“思政黔行”等品牌。协同优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师道文化研习、廉洁教育实践、基层教育调研等纳入实践学分,与“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联动,培育“思政+实践服务”特色项目。结合“青年实干家计划”,在校地共建实践基地开展 “文化浸润+教学实践”活动,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教育中传承,又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扎根黔中、服务基教的本领,形成 “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价值塑造”闭环,为培养高素质基层师资注入实践动能。

协管领导:邹晓青

牵头单位: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

责任单位:各二级学院、研究生院

6.构建评价协同。探索建立思政课教学与文化育人质量评价体系,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课程教学评价内容,建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的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师教学成效评价的应用,纳入岗位考核、职称评聘、干部选拔的依据。优化学生评价方式,强化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思想态度、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阶段性自我反思和总结,鼓励以调查报告、读书心得、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等作为思政实践课成果,完善学生学习成效评价体系。

协管领导:潘

牵头单位:质评办

责任单位:教务处、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各二级学院

7.健全资源协同。立足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基础条件,围绕学校现有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贵州教育史馆、印山书院,促进浓郁的尊师重教文化与贵州厚重的教育文化交相辉映,孕育丰富且独特的校园文化资源。丰富阅读资源,增强书香氛围,以图书馆为核心,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库,持续打造“阅见师院 薪火传习”等品牌。建设“山味书屋”,设立具有现代与传统文化气息相结合的开放式校园书屋,主要陈列中华传统文化类的书籍及教师相关研究的专著和成果。整合数字教学资源,加强思政课精品课程建设,录制优秀思政课视频,不断丰富网络思政教学资源库。拓展实践资源,依托于贵州丰富的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资源等开展好学生实践活动,打造生动鲜活的“行走的思政课”。

协管领导:邹晓青

牵头单位:教务处、图书馆、校团委

责任单位:党委宣传部、后勤处、国资处

五、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2025年3月-12月底)

成立贵州师范学院“马院+书院”双院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完成“中华文化书院”的组建和挂牌,明确责任人及工作职责;启动中华文化书院的基础建设工作,包括师资队伍补充、课程体系建设、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等。

(二)第二阶段 深化内涵建设(2025年8月-2026年12月底)

探索现代书院制管理机制,建立贵州师范学院“协同育人”教研共同体、科研共同体、实践育人共同体,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和育人活动研究; 探索管理协同、师资协同、教学协同、科研协同、评价协同等机制,初步形成双院协同育人模式;建设信息化平台,实现部分教学资源的数字化共享。力争成为我省首批“马院+书院”协同育人试点高校。

(三)第三阶段 形成校本特色(2027年12月底前)

总结经验,完善双院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机制;加强宣传推广,举办现场观摩会和经验交流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持续优化双院协同育人工作,服务贵州基础教育特色更加鲜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果更加丰富,不断提升学校思政育人质量和水平,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相关单位要提高政治站位,要充分认识“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工作的重要性。牵头单位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统筹协调,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各责任部门要积极配合,精心组织实施,狠抓落实。

(二)提供经费保障。学校根据协同育人工作需要,每年安排一定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基础建设、课程建设、科研支持、实践活动、文化推广、师资培训等。明确经费的用途,规范财务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三)强化经验总结。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在推进“马院+书院”协同育人工作中,及时梳理总结凝练“马院+书院”协同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对协同育人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推广,逐步总结形成具有师院特色的协同育人模式,营造协同育人工作浓厚氛围。




下一条:贵州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试行)

文章下载】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