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6日下午,怀揣着深深的敬仰,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实践宣讲团携纪实文学《乌蒙脊梁—文朝荣》一书,专程前往文朝荣老支书之子文正友老先生家中拜访,并进行了赠书仪式。
赠书现场,仪式简单而庄重。在文正友老人家中,实践宣讲团成员潘姿伊翻开《乌蒙脊梁——文朝荣》一书,声情并茂地分享书中后记与作者创作心得。她讲述作者高勇如何穿梭于海雀村的山水间,走访乡亲、查阅资料,将文朝荣老支书带领群众战贫困、护生态的故事凝于笔端,让在场者透过文字创作的背后,更深切触摸到文朝荣精神的厚重与温度,也让这场与榜样后人的书香交流,多了层对精神传承的深刻注解。
分享毕,队员代表将书递到文正友老人手中。文正友接过书时,指尖抚过封面上“文朝荣”三个字,轻声感慨:“高勇老师写这本书时,翻遍了村里的老档案,还跟我哥哥文正全聊过天,他说,要让后人知道,海雀的绿,是‘规矩’和‘实干’种出来的。”
一边翻开书的目录,一边看着书里的章节名称,文正友老人的眼中泛起回忆的光芒。随后,大家围坐在房间的一个“北京炉”周围,听文正友老人讲述起老支书文朝荣带领海雀村改天换地的过往,从号召村民植树造林,到解决粮食生产难题,桩桩件件,满是奋斗印记。
讲到动情处,文正友老人结合书中章节,给队员们讲起了父亲传承的家风。“书中写我父亲‘见不得公家的一针一线’,这不是夸张。”他回忆,自家曾买过村里第一辆皮卡车,村民们高兴地放起鞭炮,父亲却闻声赶来,脸色凝重地把他拉到一边:“车钱来路正不正?当干部的,手脚必须干净,不然怎么带村民种树?”直到确认钱是全家人省吃俭用攒下的,又加上在农村信用社贷了款,老支书才松了口气,却仍不忘叮嘱:“车不能光为自家方便,村民拉树苗、运肥料,随叫随到。”
队员们走出文家小院时,夕阳正为林海镀上金边。思政专业的队员黎昕然摩挲着笔记本上“廉洁”“坚守”的字迹,眼眶微红:“以前总说‘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今天才算真正懂了——文正友老人讲父亲时,眼里的光、哽咽的语气,不是课本能教的。老支书省下口粮买树苗、对儿子‘买车先查来路’的严厉,这些带着体温的细节,比任何理论都有穿透力。”
这场面对面的“思政课”让他们明白:思政人先得让自己成为“有信仰的人”“有情怀的人”,才能带着温度讲好信仰,让文朝荣精神真正在年轻人心里扎根、发芽和生长。
图/黎昕然 文/陈鹏辉 一审/李佩桓 二审/王维江 三审/杨成友

读书分享会现场

队员分享书籍内容

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