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毕节市赫章县河镇彝族苗族乡海雀村,华山松林郁郁葱葱,晨露在叶尖闪烁。2025年7月16日上午,贵州师范学院团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的“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实践宣讲团,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考察贵州时“要持续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嘱托,跟着海雀村的护林员王光德踏上巡山路。从“发祥树”到“生命泉”,这段浸润着奋斗史的山路,成了思政专业学子最生动的“移动课堂”。
“当年文朝荣老支书带着乡亲们,在石缝里刨土种树,手磨出茧子就裹层布条继续干。”王光德抚着一棵粗壮的华山松,树皮的纹路里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初注脚。队员们驻足聆听,笔记本上不仅记下护林技巧,更标注着“初心”“坚守”等关键词。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他们而言,这正是教材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鲜活的诠释:理论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山间地头扎根生长的信仰。
行至守望台处,宣讲队员陈鹏辉眺望万亩林海心有所感,即兴开讲:“总书记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看看海雀村从‘荒山秃岭’到‘林茂粮丰’的蜕变,这不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吗?”话音刚落,刘琪接过话头,指着远处层层叠叠的绿浪:“老支书用一生践行的,正是我们要学习的‘知行合一’——思政课不仅要讲得透,更要做得实。”护林员们听得频频点头,山风里飘着思想碰撞的火花。
“栽树要把根扎深,做学问、讲理论也一样。”第一次种树的队员雷智利擦着汗感慨。听了文朝荣老支书的种树故事,我更深刻地感知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意:思政教育者既要在课堂上传道授业,更要像这棵树苗,把根扎进人民群众的实践中。
穿行林间,阳光透过松枝,在“生命泉”的水面投下一片碎金。队员们知道,这堂沾着泥土、带着露水的思政课,早已超越了一次实践活动——它让“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像海雀的华山松一样,在心里扎了根。大家约定,要把这里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生态文明的种子,随青春脚步播向更远的地方。
图/黎昕然 文/陈鹏辉 一审/李佩桓 二审/王维江 三审/杨成友

巡林过程中与王光德等护林队员交流

队员陈鹏辉作即兴宣讲

护林队员带领实践团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