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

“思政黔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寻根红色热土 共铸民族同心魂——“曙光领航”实践团赴黎平开展实践活动纪实

   时间:2025年07月19日 14:10 [ ] 浏览次数: 来源: 视力保护色:

2025年7月14日至18日,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曙光领航”民族团结实践团前往黎平县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17名师生沿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在肇兴侗寨的文化脉络中感受民族团结的温度,在黎平会议的红色记忆里汲取奋进力量,以青春实践书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篇章。

7月14日至15日,实践团在黎平县肇兴侗寨参观学习并开展主题调研活动。队员们走进侗族文化展示中心,在鼓楼的“抬梁式”建筑中领会“榫卯相扣”的共生智慧,在蜡染工坊的靛蓝色泽里见证千年技艺的传承坚守。

调研中,实践团“党建治理调研小组”走访了20余名基层党员,记录下“寨老理事会与村支部协同议事”的治理创新;而“文化传承调研小组”则蹲点非遗工坊,见证侗族大歌等通过短视频平台走向全国的过程。

7月16日,实践团抵达黎平南泉山革命烈士陵园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于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在黎平会议纪念馆内,成员们认真聆听了两场专题讲座。授课教师深刻剖析了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的内在关联——红军长征在黎平期间,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理解、拥护和支持,军民鱼水情深,从而使红军顺利通过了民族地区。随后,队员们参观了黎平会议纪念馆及旧址。馆内泛黄的电报手稿、磨损的马灯等历史文物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以静默的姿态,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央红军“向黔北进军”的战略抉择。

7月17日,实践团开启“讲解员成长记”项目。在纪念馆宣教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成员们对讲解词反复雕琢,将“红军借粮还谷”“侗民护送伤员”等故事讲得绘声绘色,实现了从“照本宣科式讲述”到“共情式表达”的转变,完成了从“学习者”到“传播者”的角色蜕变。7月18日,实践团完成了宣讲视频的制作以及调研报告的撰写。

五日的行程虽不长,却使青年学子深切认识到:从黎平会议所倡导的“尊重民族习俗”,到新时代所着重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的是时代背景,始终不变的是各民族休戚与共的初心。诚如带队老师张静所言:“此次实践活动并非终点,而是同学们成为民族团结践行者的全新起点。”本次活动采用“调研+体验+宣讲”的立体模式,助力青年在“行走”中体悟理论的力量,强化使命担当意识,为高校服务民族地区发展及培育时代新人提供了鲜活范例。

图/刘凤丹    文/杨兰    一审/张静    二审/王维江    三审/杨成友


学习侗族文化

党建治理调研小组访谈

文化传承调研小组访谈

参观黎平会议旧址

成员开展宣讲

黎平会议纪念馆留影



上一条:“思政黔行”:“三下乡”暑假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法治小马”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宣讲
下一条:“思政黔行”:“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黔行海雀 青语传声 ——海雀农家院里的“润心”宣讲

文章下载】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