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至16日晚,在毕节市赫章县海雀教学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交流盛宴悄然上演。贵州师范学院“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宣讲团成员们与来自赫章县各乡镇的100余名村支书,打破传统宣讲模式,化整为零,分成五个小组,在研讨室里围坐成圈,展开了一场热气腾腾、深入浅出的对话式交流。在热烈的讨论、质朴的方言和频繁的互动中,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时强调的关于加强作风建设、建强战斗堡垒、提升治理效能等重要要求,找到了鲜活的注脚。
方言印证:泥土实践辉映思想光芒
“管林子不是靠嗓门大,关键是一碗水端平!”河镇乡支书赵大勇的开场引发同组共鸣。“咱自己腰杆挺得直,说话才有分量;该按规矩办的绝不马虎,但更要讲清楚道理,让大伙儿心服口服。”这正是将作风建设的要求落到了实处。另一间教室里,老支书刘长顺语重心长地讲到,“分低保像端滚油碗,手抖洒一滴,烫伤一片心。咱当支书的,手心手背都是肉,一丝一毫都不能偏!”这个源自实践的朴素比喻,生动诠释了提升治理效能中追求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在青年支书为主的教室,年轻的支书杨帆分享道:“咱把村务账目、项目决策全拍成短视频‘晒’出来,乡亲们刷着抖音就能监督,公开透明,心里才踏实。”这些源于田间地头的鲜活实践,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等新思想的核心要义相互印证、深度对话。村支书们豁然开朗:“原来新思想就在咱端平的饭碗里、走过的田坎上!”
问题共研:双向探讨深化思想认同
研讨的核心在于共同求解新思想落地生根的难题。学生刘琪向可乐乡老支书陈明德提问:“支书,政策怎样才能不堵在‘最后一公里’?”陈支书笑着展示那本卷边的民情日记:“学生娃娃,鞋底沾泥才能推开百姓心门!”日记里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家每户的实情,三十本日记承载着跋涉的足迹,这正是建强战斗堡垒、密切联系群众作风的生动体现。掌声中,新思想的要求变得无比具体。
思想交融:经验与青春的双向赋能
交流尾声,掌声与思考交织。这场对话是村支书“传经”和大学生“取经”的双向交流,更是乡土智慧与青春理想的双向奔赴。夏夜星光下,对话余温延续。“扎根乡土”的信念在青春心中扎根,“筑梦新程”的担当在实践中萌芽。未来,这群思政学子将带着养分,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一步步走成现实。
图/陈鹏辉 黎昕然 文/刘琪 一审/李佩桓 二审/王维江 三审/杨成友

交流环节

交流会现场